摘要:让我们看看,外院学子在悉尼大学访学的第二周里有哪些有趣的瞬间吧!
思维光芒在课堂上闪耀
本周学习如何教授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课程时,同学们在课堂可谓是“有声有色”。除了深入剖析一个个专业的知识点,还听过Adele的hello,亲历过各类生动的游戏,用画笔设计过自己的巧思。在学术之光的沐浴下,将知识点真正内化。
周一,Barry让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设计Speaking activities的poster,同学们用五颜六色的画笔记录下了各自的奇思妙想。
周三,在学习如何开展阅读课时,Mark让大家基于阅读文本设计与主题要素相关的poster。由此,有了大家与小组设计成果的珍贵合照。
周五,Mark带领大家进行了本周知识的总结,同学们以“provide a summary of the concepts”为presentation的开始,再依次进行Discuss和Introduce,最后再详细阐释同学们可以如何在自己日后的教学语境中采用这个概念(use or adopt this concept for your personal teaching context)。经过两周的学习,大家对pre已然得心应手,在台上的表现越发娴熟老练,口语流利自然、台风从容大方。
活在这瞬间,就不会囿于Stereotype
冷到瑟瑟发抖
来到悉尼的第二周,寒风凌冽的日夜悄然过去。每一天课后,都有舒适灿烂的阳光迎接大家。这里的温度逐渐回暖,空气中逐渐有了令人悸动的、充满期待的气味,分明令人感受到了夏天。
必须完美
偶尔小紧张,偶尔会犯错;或许被复杂的交通搞得有些迷糊,或许因为突然的语塞感到有些自责。但此行目的便是不断体验,无须时刻要求自己完美。
神化or妖魔化出国?
留学滤镜终有消退的时候。新鲜感逐渐褪去,身处异国他乡,各方面的冲击力涌来。此刻,同学们可以沉下心来,认真体察真实。跨越半球,世界广阔,大家用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方式观世界,也越来越接近完整的自我。
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模样
悉尼,有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也有静谧和谐的蓝调时刻。
“我在悉尼的住家位于一个安静的街区,这片社区里的住宅都有自己的设计和风格,楼房低矮。早晨翻开房间的百叶窗,朝霞就在窗外等我。”
“晴天,躺在悉尼美术馆边的大草坪上,天上的云层厚厚的,仿佛一伸手就能碰到。”
“乘坐渡轮从塔龙加动物园回到岸边时,落日如约而至。在广阔的天幕下,连横跨悉尼港的海港大桥都缩略成了城市海岸延伸的线条,分割晚霞。”
“坐上大巴感受悉尼城市的车水马龙,一定要在晚上去一次CBD,真的超级震撼!繁华的夜景让人感觉不真实。”
留学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役
同学们分明是初见,却如久别重逢:“opal card哪里可以买”“公交线路怎么查”“海外电话卡怎么使用”——一个个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迎刃而解;有着不同性格、经历的同学们在这里相遇,课上课下时时迸发出的思维火花令人着迷。
住家为大家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关心着大家的饮食起居。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常常用极其积极的态度鼓励和肯定大家,还会为大家讲解一些生活小tips。
“允许一切发生”:允许生活偶尔失帧,允许生活突然暴雨。同学们逐渐变得松弛,愈发坦然地接受荒谬、意外、狼狈、尴尬。
在度过了一周的缓冲期后,同学们逐渐适应了在悉尼的生活。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以及课下公交、地铁、有轨电车多重换乘的得心应手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悉尼用它的包容和多元润泽着每一个求学的青年。上学路上来自各国各种肤色的友人的相遇,公交地铁上忘记东西追上来归还的金发同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社团活动,每天回家热情等待着同学们的homestay住家……点点滴滴无不令同学们感动。来到悉尼的每一天都是新鲜而充实的:友谊在此生根发芽,知识在此积微成著,同学们在此共同成长。